干细胞百科
同济医院首创“TIL细胞疗法+PD-1+AI”联合疗法治愈肝癌晚期患者
10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陈孝平院士、黄志勇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夏天教授团队合作,全球 采用“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PD-1抑制剂+AI”联合疗法成功治愈两位已出现肺转移的晚期肝细胞癌病人。该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权威期刊《肝癌》上。
肝癌治疗困境:
七成患者首诊已是中晚期
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类型,死亡率位居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率第3位。肝细胞癌早期难以察觉,却能在肝脏内快速生长,约70%的病人在初次就诊时即为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接受手术切除的病人,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70%左右。
目前,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已显著提高了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病人的疗效,但多数病人仍不能获得满意效果,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PD-1抑制剂+AI”联合疗法应运而生,为肝癌治疗带来了诸多新的研究思路与突破机遇。
抗癌战士”扩增再回输, 抗癌效果“1+1>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是存在于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具备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黄志勇介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的“抗癌战士”,具有一定的抗肿瘤能力,但由于肿瘤具备免疫逃逸的保护机制,TIL不能有效发挥抗肿瘤活性。 把TIL扩增后再回输的这种免疫疗法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包括黑色素瘤等诸多癌症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进展。黄志勇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肝癌TIL细胞治疗的临床探索研究。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有效解除T淋巴细胞功能的“刹车”,从而恢复其抗肿瘤活性。但肿瘤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浸润数目不足被认为是抗PD-1免疫治疗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从病人自身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大量培养和扩增,然后回输到病人体内。”黄志勇称,当数百亿级别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时,这些“抗癌战士”可迁移至肿瘤组织及潜在转移灶,当联合应用PD-1抑制剂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增强回输TIL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作用,形成“1+1>2”的抗癌效果。 目前成功治疗的两位病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痊愈。 未来应用: 覆盖更多肝癌患者,降低复发风险 谈及联合疗法的未来应用,黄志勇教授提出了两个重要方向: 一是术后防复发。在肝癌患者中,很多人伴有血管侵犯问题,即使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术后两年内仍有很高的转移或复发风险。联合疗法能有效解决这一痛点:医生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从肿瘤组织中提取患者自身的TIL,在体外完成筛选和扩增;待细胞数量达到治疗要求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帮助彻底清除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二是为无法手术的患者提供新选择。对于已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联合疗法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该方案治疗,这些患者有望实现传统治疗难以达到的疗效突破。 黄志勇教授同时指出,这些应用场景尚需更多临床实践和数据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一联合疗法为肝癌治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这一医学突破不仅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生希望,更展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攻克重大疾病中的巨大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这一创新疗法中获益。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科普性知识,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关键词:
- 相关推荐MORE+
-
07-04
干细胞回输的作用机制、费用、使用流程、注
“如果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细胞治疗的时代”,相信关注前沿医疗、细胞领域的大家都听过这句话。“攻克顽疾”和“延长寿命”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两大目标,正因如此,即使在细胞药物还未上市之前,就已私下风靡全球。本文将详细聊一聊干细胞的作用机制、费用、使用流程以及注意事...
-
06-16
揭开生命健康的本质:世界上只有一种病——
引言:细胞病——万病之源人体由大约40-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根基,参与着所有的生理功能。当我们讨论衰老、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问题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细胞的异常。无论是细胞功能的减退、结构的异常,还是基因突变与代谢失调,细胞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体健康。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