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临床
干细胞为脑卒中治疗带来新希望
大脑相当于人体的“司令部”,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
但是它对血液供应的需求是全身血液供应总量的20%。人们的记忆、
睡眠、运动、语言、感官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参与。大脑细胞
要靠充足的血液供应维持思维,人才能作出判断和进行正常的思维
活动。因此,脑健康才是“头”等大事。
令人头疼的脑部疾病
脑部疾病正在威胁着人类健康。据调查,脑梗塞、小儿脑瘫、癫痫、
帕金森病等脑病和神经损伤性疾病占人类疾病总数的30%左右。而且
脑梗塞、脑出血等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等四高的特征。我国每年大脑病新发病人约1000万例,其中致死致残
率约占75%, 和患者家庭花在脑病治疗上的医疗费用达上百亿元。
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
遗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小儿脑瘫等;
外伤造成的急性脑损伤后遗症、脑血管病造成的脑中风后遗症等;
因中枢神经纤维损伤进而造成脑神经细胞衰老退化造成的慢性退行
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脑萎缩、帕金森病等。
目前,对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多以手术与药物治疗为主,但此类疗法无法
彻底治愈脑部疾病,且留有后遗症。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强大的
自我复制能力、免疫调节能力等特性,被广泛应用到多种脑部疾病的治
疗研究中,包括脑梗塞、脑外伤、帕金森、脑出血、脑萎缩、阿尔兹海
默病等,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干细胞技术治疗常见脑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仍遗留有许多身体健康问题。近年来,干
细胞技术的出现为脑卒中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研究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在《干细胞转化医学》(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上公布,神经干细胞移植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9名年龄在30至65岁之间的偏瘫患者参与了这项临床研究,他们在中风
后5-24个月接受人源神经干细胞NSI-566脑内移植,NSI-566被移植至
脑内梗塞灶附近。结果表明,人源神经干细胞NSI-566干预偏瘫性脑卒
中拥有一定的临床益处。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超过半数的患者会留下
性残疾,而约10%的患者最终不幸去世。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医学研
究领域的新进展——干细胞疗法,为脑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展现
了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潜力。
干细胞回输给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希望
60岁刘先生,患多年高血压、心脏病、类风湿等多种基础病。2022年8月22日
下午和朋友喝酒打牌后突发脑梗塞症状:头晕、口齿不清、全身乏力、右手拿
不住物品,右脚行走有障碍。刘先生于次日早晨住院,确诊脑梗塞并开始治疗。
刘先生住院时,首先接受了溶栓治疗,效果不理想。幸巧刘先生女儿了解细胞
疗法,而且刘先生爱人半年前接受过干细胞疗法,并取得不错的修复效果,所
以经过专家咨询,刘先生决定使用干细胞回输进行修复。
没有进行干细胞回输前,刘先生手脚不灵便处于“偏瘫”状态,走路需要“搀扶”。
在接受第2次干细胞回输后,刘先生已经可以自行行走,接受第3次干细胞回输后,
明显口齿清晰、头脑清醒、行动自如,而且全身“有劲”,身体恢复活力。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潜力和优势
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干细胞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
功能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潜力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干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生成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减少局部或系统炎症反应。
促进血管生成:干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生成细胞因子,
如VEGF、SDF-1、HGF等,从而获得促血管生成的特性,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脑血管。
细胞替代和功能重建: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可以替换受损
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网络,改善脑功能。
免疫调节功能:干细胞能够促使小胶质细胞从促炎症表型向抗炎症表型
转变,上调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阻断剂的表达,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减少细胞凋亡:干细胞通过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和促进组织修复的分子,
可以减少脑梗死后的神经细胞死亡率。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干细胞外泌体可以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和血管的修复,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确保受损脑组织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注射方式
干细胞体内移植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外周静脉滴注
这是最常见的输入方式,安全、简单和便利,不良反应极少。实验显示静脉注射
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有效地治疗脑出血,保护脑神经细胞,促进脑神经功
能的恢复。改善亚急性期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和认知功能。
病程一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给与MSCs静脉注射治疗;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移植3个月
后其上肢、下肢、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其中上肢运动、平衡功能改善尤其显著 (P<0.001)。
颈内动脉内注入移植
MSC颈动脉注射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24小时后,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
MSC能穿过血脑屏障,迁移到大脑皮层、皮质下白质层、纹状体、脑干部位,
甚至观察到MSC能迁移到对侧大脑。但是,颈动脉注射MSCs需要把握好注射
剂量和速度,否则容易引起细胞团栓塞,因此临床上极少采用这种输入方式。
立体定向靶点注射局部微注射
人骨髓MSC到大脑纹状体部位,72天后,依然能检测到人骨髓MSCs的存在,而且
MSC能迁移至胼胝体和大脑皮层。大脑右侧尾状核局部注射MSCs,4周后大脑多个
部位均可以检测MSCs的存在,而且发现MSCs在大脑的迁移,偏好于沿着血管的走向。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案例
临床案例一: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干细胞组和对照组,干细胞组20例患者,
对照组15例患者。干细胞组每隔 5-7 天应用1 次间充质干细胞 ,连续进行3次。
结果:1、干细胞组患者应用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 FMA评分分别为 (16.60±11.70)和
(19.15±12.42);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 (12.75±6.25)和 (13.90±6.52);感觉功能
评分分别为 (15.75±7.25)和 (16.55±7.35),平衡功能评分分别为(5.40±3.19)和
(6.50±3.12),总分分别为 (50.50±21.80)和(56.10±23.10)。
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 3 个月下肢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改善 (P<0.05);
而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 FMA 总分与移植前改善十分显著(P<0.001)(见表 2)。
2、对照组患者3个月后上肢运动功能 FMA 评分分别为 (15.80±10.97)和 (16.00±10.87);
下肢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 3 个月前、后评分无任何变化;平衡功能 3 个月前后评分分别为
(5.13±3.78)和 (5.26±3.77),观察 3 个月前后FMA 总分分别为 (47.87±28.12)和 (48.20±28.12)。
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患者经 3 个月自然观察,前后对比评分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
感觉功能、平衡功能各项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下肢运动
功能及感觉功能评分 3 个月前后完全无变化 (见表 3)。
临床案例二:
急性脑卒中患者 49 例,其中脑出血 16 例,脑梗死 33 例;患者每周应用一次间充质干细胞,共应用三次。
结果:与应用前比较患者应用后 1、6、12个月 NIHSS评分显著降低、
FMA 评分和 MBI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或 P < 0.01 ) 。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
再生医学在当前和未来的医学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因此,需要涉及大量患者或真实世界
数据的临床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目前的临床试验来看,几乎所有用于脑卒中的干细胞疗法都是安全的,没有肿瘤形成
和相关的重大不良事件,脑卒中有很多实验结果,尤其是脑缺血,显示出其治疗的有效性,
未来可以开展更多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积极寻求潜在有效的干细胞疗法。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科普性知识,
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关键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