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临床
一年回输3-6针间充质干细胞,55%的皮炎重度患者摆脱了反复瘙痒
“夜里挠破皮,早上醒来血渍斑斑。”这是许多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日常写照。
反复的瘙痒、皮屑、红肿,不仅让皮肤崩溃,更让情绪和睡眠陷入失控。许多人尝试
过激素膏、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短期见效,却总是复发。皮炎似乎成了一场“永
不止痒的循环”。

但就在近年来,一种源自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疗法——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正让局面
出现拐点。韩国首尔大学与釜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临床中发现:每年回输3至6针MSC,
竟让55%的重度皮炎患者症状减半以上。从“不停抓挠”到“终于能睡个安稳觉”,
这场转变,不靠激素,而靠细胞。
干细胞不是“ 药”,它在皮肤里做了什么?
间充质干细胞(MSC)并非凭空治愈,它是一类能够感知炎症信号、调节免疫反应、
修复组织的“智慧细胞”。不同于生物制剂“单点封锁”某个通路(比如IL-4、IL-13),
MSC的作用更像一个协调指挥官——在皮肤炎症爆发的战场上,分泌多种信号分子,
如PGE2、TGF-β、IDO,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
在特应性皮炎模型中,MSC能:
抑制Th1与Th17炎症性T细胞;
提升Treg(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
降低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水平,从源头缓解瘙痒;
同时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修复皮肤屏障。
研究人员发现,MSC更像一个“免疫制衡器”——不强行压制,而是“重新校准”
身体的炎症节奏。这也是为何它在银屑病、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中,同
样表现出改善作用。
尤其是在皮炎治疗中,MSC注射通常采用皮下或静脉方式,一年3至6次即可维持
长期效果。其副作用极低——韩国多中心研究显示,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仅极
少患者出现轻微注射点红肿。
真实数据背后,是免疫学的“再教育”
这项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研究纳入多名中重度特应性皮
炎患者,在接受脐带血来源MSC(hUCB-MSC)注射后,55%的患者达成EASI50
(病变面积与严重度改善≥50%)。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重度患者,经历了显著
减痒与皮肤修复。

在皮肤活检样本中,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系列免疫学改变:
IL-4、IL-13等过敏相关细胞因子下降;
Foxp3阳性Treg细胞比例上升;
皮肤屏障蛋白filaggrin表达恢复;
皮肤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下降约40%。
这些数据表明,MSC不只是“灭火”,而是在教育免疫系统重新认识皮肤——
“别再误伤自己”。更惊人的是,后续随访显示,部分患者在停止治疗后6至12
个月仍维持稳定状态。这种“免疫重塑”效应,让医生们开始重新审视皮炎的治
疗边界:也许,未来皮肤病的治愈,不在“抑制”,而在“纠正”。
从“实验疗法”走向临床现实
干细胞治疗皮肤病并非空想,它正一步步从实验室走进临床。截至2024年,全
球已有超过40项注册临床试验评估MSC在特应性皮炎中的疗效,其中韩国与中
国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 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属仁济医院等机构也在推进MSC注射用于难治性皮炎的研究。
同时,科学家们正在让MSC变得“更聪明”:
通过基因改造MSC,让其分泌更高水平的抗炎因子SOD3;
采用NOD2信号预处理,提前激活干细胞“抗炎模式”;
配合透明质酸支架,延长其在皮肤内存活时间。
这些创新手段,让MSC疗法从“辅助治疗”迈向“精准再生医学”。而对于
患者而言,它的意义更直接——不是“暂时止痒”,而是重新建立免疫平衡。
医生们称这种治疗为“免疫的再教育”,不是单纯治疗皮肤,而是治愈那个
“总在打错敌人”的免疫系统。
当皮肤重获平静——重塑的不只是外表
当皮炎患者终于可以不再在夜里挠破皮肤,当镜子里那张红肿的脸恢复了光
泽,这不仅是皮肤的修复,更是生活的复原。干细胞疗法让“治不好”的皮
炎出现转机,也让医学走向一个新方向——让身体学会自我修复,而非被动
压制。
或许它并非人人适用,或许仍需更长随访,但对那些被反复瘙痒困扰多年的
人而言,它带来的不是奇迹,而是希望。医学,不在于立刻治愈,而在于让
更多人重获平静与尊严。正如论文作者所说:“干细胞不只是药物,它是一
种重新理解疾病的方式。”



